共同体商业模式对生态产业战略
具有放大作用及复制价值
朱启臻
车河有机社区建设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北部贫困山区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就地城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为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将有力推动大战略实施和大项目落地,有效促进大农业与大健康的产业对接。
有机社区建设与产权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奠定产业支撑的基础和各利益主体利益分享的体制机制。车河社区共生体把视角从焦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拓展到了整个商业生态,横向拓展到整个活动价值链,纵向拓展到整个产业价值链,把政府、农户、企业、金融各方利益统一到共同体,从而协调好投入、处理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共同体商业模式对生态产业战略具有放大作用及复制价值。国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投入土地,开发商投入资金;把农业种植和酒店管理分为管理和劳作两个环节,农户从中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种植(打工)工资和酒店经营收益等三部分收入。按可比价格测算,到2018年,车河有机社区土地面积增加到2000亩,全部进行有机种植,合作社分红(扣除成本、费用)人均纯收益3,560元;有机畜牧养殖业人均纯收益35,704元,带动的休闲旅游产业收入,仅农家宾馆住宿一项可带来人均6,594元的纯收益。工资性收入人均10,022元。通过项目开发,达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体制机制,形成四大受益主体,达到共赢。
1、政府主导,社会效益。新农村社区不仅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形式,也是市场化选择的必然结果。灵丘车河社区发展知识、技术、人才、资金高度密集的有机农业新生产力,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就地城镇化道路。确立以有机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种、养、加、服务产业均衡发展战略,形成大农业与大健康对接的产业新格局,带动全县产业扶贫、生态致富的转型可持续发展。车河有机社区模式为就地城镇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的均衡发展与垦地合作、利益分配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2、企业主体,经济效益。车河社区的开发建设以企业发展为带动,企业作为农业生态平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确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面向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市场,构建共同的商业生态关系。呈现多元化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共赢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的休闲、养生、养老地产综合开发将为开发主体带来稳定持续的较高收益。
3、业主参与,分享权益。车河有机社区业主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折股参与多种投资、享受多项权益。有机社区开发以有机休闲农庄形式呈现,所享受农业方面的权益由农业产业板块统一管理发展,享受的生活休闲方面权益由旅游产业统一管理发展。社区居民可同时享受权益。因此,社区业主不仅具有居住生活的权益,同时享有投资收益的权利。
4、农民就业、多元收益。通过开发,当地农民性质得以改变,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最主要的是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措施,提供就业平台,使当地农民获得多元化收益。2018年人均各项预期纯收入包括土地流转(3058元)、旅游宾馆(6594元)、工资劳务(10022元)和盈余分红(39264元)等4项收益合计58,938元,比2013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9倍。
为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创造了
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李卫国
车河有机农业园区项目是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省转型综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省政府“五件实事”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工程。金地矿业公司之所以选择投资这个项目,一方面是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特色城镇”的号召;另一方面是我们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公司上下充分看好灵丘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充分看好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有机社区为乡村治理提供了
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经验
朱启臻
车河有机社区在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经验,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总结经验对促进该社区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具有重要价值。
集中居住推动农户实现就地城镇化。
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村落的社会结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新邻里关系的形成。分散居住的邻里数量是有限的,在空间上有一定距离,邻里交往对象十分有限。集中居住在空间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联排的居住方式使邻里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交往频率也显著增加。
集中居住导致从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土地流转,村民大多由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就地打工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也意味着集中居住推动农户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就2016-2018年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村民彼此间的互动明显增加。邻里关系密切了,集中居住为村民互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组织性增强了,不仅有了合作社这样的经济组织,广场舞这样的非正式文化组织也随之发育。
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对村落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集中居住后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文化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培养,但有一点是显著的,即在生活习惯方面大多数村民从开始的不习惯转变为后来的“习惯”,原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洗澡、不重仪表等现象正在悄然改变。
适度集中居住与熟人社会关系的维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有一系列熟人文化,很多传统美德诸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是依托熟人社会而存在的。熟人社会具有舆论监督和显著的教化功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向着村民共同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和谐乡村的重要文化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熟人社会需要特定的空间关系维系。首先是村落规模。只有适度规模的村落才能维系熟人关系,过大的村落由于超出熟人的交往距离,难以维系熟人关系,使传统熟人治理文化失效。车河社区的规模截至2018年是82户,未来保持在100户左右。村民们认为这是感觉舒适的规模,村干部认为是可以实现有效交流的村落规模。适度规模的乡村社区避免了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弊端。其次是农户的开放性和交往的频繁性。车河社区两层楼房和联排的住宅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农户的开放性,方便了村民彼此间的交流,密切了村民关系,为熟人社会治理奠定了基础。
重视公共空间建设,弥补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足。
在传统村落里,十字路口、水井旁、戏台前、院落里都可成为公共空间,但是上楼后,院落消失了,传统公共空间也因村落结构的改变而被弱化或消失。因此,重建现代乡村公共空间是保持乡村性的有效途径。
车河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社区建设了文化大院,包括邓云乡纪念馆、传统农具馆、传统手工艺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都会对村民的交往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车河社区公共菜地的义务劳动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作用在于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信息交流的场所,不同的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要重视正式公共空间的建设外,也要重视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建设,如人们自发、自然聚集的地方往往是最有效的信息交流场所,在这里竖立宣传栏、安装路灯、植树、设置座椅等,也是村落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德治资源,发挥其教化作用。
乡村具有丰富的德治资源,存在于家规、家训中,表现为家风、村风,贯穿于民俗、红白喜事和生活方式中。在车河村,一家有难,全村支援的传统保存至今,过年过节的风俗、婚丧嫁娶的礼仪、剪纸、窗花、对联以及串门聊天的习惯,都一定程度地保存和传承下来,形成乡村治理的重要德治资源。
在车河有机社区,奖励与惩罚、亲近与疏离,依然是社区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大家愿意接近他,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大家疏远他、孤立他,这一过程教会了人们辨别是非善恶,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修养。
需要指出的是,乡贤文化正在成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车河社区具有悠久历史,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从车河社区走出去的能人、名人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以在文化大院设立乡贤馆,用好人好事教育身边人,同时也鼓励从车河走出去的乡贤为家乡作贡献。
新型有机社区要形成与新型社区空间结构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社区建立了合作社、社区与公司联合的党总支,还要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完善村社一体的农民合作社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轨道。特别要巩固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振兴乡村,农民主体地位不可缺失。只有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热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乡村的守护者,更是建设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为产业兴旺的主体,也是建设家乡和复兴乡村文化的主体,无论是产业兴旺,还是生态宜居或是乡村文化建设和有效治理,只有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事半功倍。任何创新都不能把农民变成看客,也不是把农民变成纯粹的受益者,要让农民确切感受到主人翁的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产业融合实现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又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
朱启酒
1、把乡村变成景观的一部分。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产业兴则乡村兴,很多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失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乡村建设与产业脱离,乡村建设好了,产业却被削弱了。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兴旺要密切结合。也就是说,要把乡村建设成适合生产的乡村。
车河社区已经具备了产业兴旺的基础条件,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如何发挥现有优势,实现产业与乡村的融合,如依托车河的特色民居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景观不仅指自然山水、农田,还包括村落和民居,要把乡村变成景观的一部分,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承载客体。同时,乡村建设要给乡村传统文化留下空间,如特色美食和当地习俗需要乡村的特定空间才能得以持续。车河社区要在调研基础上,不断完善社区功能,使之既保存传统,又融入现代。实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融共生。特别要突出有机社区的内涵,充分体现有机社区的特点和优势,把有机社区作为一张名片,促进产业兴旺。
2、增加产业间的融合度,满足游客各方面需求。
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车河社区产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契合,人们的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包括有机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为生态旅游搭建载体。
生态旅游产业是主体产业,面对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状况,需要现代的理念和开放的眼光去经营管理。要发展乡村游、体验游、观光游、游学等等,打造独具车河有机社区特色的美食文化和康养文化,开展民俗活动。除了公司经营的酒店、度假村等形式,一定要通过开办乡村酒店、农家民宿,培植豆腐坊、酒坊、醋坊、蜜坊等一批家庭工场,丰富车河有机社区的产业内容,增加产业间的融合度,满足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创意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注重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与有机文化的融合。精准定位主题文化,为乡村旅游各个环节、各个节点,诸如餐饮、住宿、观光、娱乐等方方面面注入文化要素。文化创意产品对于乡村旅游的作用和价值不可小觑,要积极开发文化创意系列产品,从制作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都可以为经营者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3、培育多元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
2017年1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审议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关工作,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和扶持的政策举措。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既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又要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从车河村目前经营主体的情况看,尽管有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但还没有实现多元主体融合发展。车河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要进一步理顺村集体、企业(工商资本)、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实行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集体、企业、合作社、家庭等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农业生产环节要逐渐让位给农户,尤其要通过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特别要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车河有机社区的发展,一方面要获得全体农民的支持,激发农民参与其中的内生动力,减少农民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广泛参与,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不仅要包括农业科技教育、有机技术和理念的教育,还要包括现代产业融合能力教育与提升,同时还包括现代生活方式教育以及包含特色饮食文化在内的特色文化教育。
当农民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有了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再加上政府创造的良好环境,其内在积极性和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车河社区发展就有了可持续的动力与活力。
为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提供了
新路径和制度保证
李 波
“农民”是一种职业,还是拥有一定资产的社会阶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家庭土地承包制强调农民的资产属性,“三权分置”架构下的经营权与农民脱离,弱化了农民的职业性。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矛盾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成员身份绑定的制度安排,即现有以身份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权模式和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现代农业需要土地市场化和资本化,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转让和抵押;另一方面是承包经营权的身份化阻碍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抵押,而且,身份化在短期内难以突破。这构成了一种制度困境。
现阶段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土地流转中的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作为要素流动起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新的路径和制度保证。
车河社区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尽量不触动已有制度格局,按照“三权分置”的土地改革制度设计,构筑承包户、合作社、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导入合作社交易第三方增量改革,建立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土地分配利益调节机制,引入新制度因子,弱化旧制度的钳制作用,最终使旧制度逐步虚化,乃至最终废弃。
承包经营权制度是在土地所有权公有的框架下,通过承包经营权模式,把承包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禁止私有这个前提下的家庭土地占有。合作社吸收全体村民入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体现为合作社所有,事实上成为土地的所有者。车河社区采取政府主导、土地全流转政策,把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资源性资产集中流转到由全体村民组建的产权清晰的合作社,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在合作社组织框架下的并轨和村社一体的组织再造。
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
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找到现实途径
张 琦 李世珂 孔 梅
1、32户家庭1年脱贫,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2007-2013年车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始终在2,300元上下徘徊。经过4年的探索,车河有机社区走出一条确保农民不离地、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保增收前提下的就地城镇化发展道路。201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000元,32户7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全县第一批退出的贫困村。
2、新型经营主体获得多种红利,不让一个村民掉队。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工商企业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有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获得多种红利,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一是土地增值红利。进入市场的土地经营权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和其他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增值,经营主体从中获得长期土地增值红利。二是政策红利。现代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大趋势,政府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的农业补贴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集中使用移民搬迁和棚户区改造等扶贫资金,经营主体由此获得政策红利。三是劳动红利。有机社区建设和有机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近工作的收入比起外出打工并不少,生活成本却低很多。伴随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车河居民全部参加到社区的开发建设,经营主体由此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红利。
3、工作机会均等、贫富差距缩小,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和谐共处。车河村81户173名村民全部入社并参加到有机社区的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没有政策和收益等方面的区别。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社区建设为社员就近提供了工作岗位、增加了收入、调动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整村推进有机农业扶贫项目,形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氛围,避免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4、坚持生态优先,促进协调发展。遵照党的十八大“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发展精神,灵丘县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出发,选择有机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资产的资本化,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寻找到一条现实途径。同时,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实践,可以有效避免对金山银山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而破坏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短期行为和发展偏差。建立在有机农业产业基础上的车河有机社区倡导有机生活,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构建“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农村沉睡资产。车河社区创建的三位一体新型利益共同体商业模式对生态产业战略具有放大作用及复制价值。国家投入基础和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农民投入土地和生态资源,工商资本投入资金,把农业种植和农家宾馆管理分为管理和劳作两个环节,农户从中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种植(打工)工资和乡村旅游经营以及股份分红等四部分收入。
6、通过人才聚集,提高扶贫效率。经过四年多的建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假期大学生实习和脱贫攻坚专项硕士研究生入村进户以及参加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的专家、教授、有机农业实践者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人才。党总支全面领导车河有机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有机农业产业兴旺、新建社区生态宜居、三位一体乡风文明、多方协作、治理有效、四种收入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和人才聚集洼地,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来车河长期居住。车河常住人口已由改造前的37人增加到了目前的90多人,增长了2.4倍。外村乡亲也过来打工就业。
7、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有机农业+扶贫”模式给农业注入了生机,车河有机社区按照现代有机农业标准全面恢复农业生产,在车河村原来230亩单一种植的贫瘠土地上改造新造700亩高标准农田,建立起种植、养殖、加工、质量追溯和市场营销的现代有机农业全产业链。三位一体协作机制给农村建设带来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村社一体产权结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社员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尊严的产业工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车河社区建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全域有机农业协作组
自2014年起,车河有机社区已连续7年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论坛”,每年邀请国内外上百名有机农业、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2018年第五届论坛启动时,亚洲有机农业联盟主席周泽江向论坛发来贺词,贺词中说道:“车河论坛已连续进行五届,以车河为典型的有机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中国北部一个贫困县的大山深处,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亚洲和世界有机事业的发展,靠的正是在千百个车河典范带动下的有机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车河有机社区已然成为世界有机农业领域的探索者与先行者。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车河有机社区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这对于一个大山里的村庄是多么来之不易。车河有机社区的探索感染着红石塄乡,感染着灵丘县,感染着山西省,感染着国内外参观者,乡村有机社区之花正在绽放。
乡村社会稳定吸引部分年轻人返乡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全域有机农业协作组
从乡村进入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虽然比留在老家务农收入高,但“城市生活物价高”“城市房价贵”“家中父母年龄大需要照顾”等情况也一直压在他们的心头。随着车河有机社区的不断发展,有机农产品卖出了有机的价格,合作社挣到了钱,村民福利稳定改善。社区内新建了餐厅、幼儿园、养老院等教育、疗养机构。车河有机社区趋向于“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发展方向。2013年,上、下车河村常住人口共35人,现在常住人口106人。车河有机社区有王雅勋、刘小燕、王金文等十余位年轻人回家参加工作。2020年,在新疆打工的李小川、王盼盼两口子返乡创业,目前从事社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工作。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越来越充满希望,是他们放下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工作的坚强后盾。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6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65防伪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