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175年历史的公司,却依然站在当今全球数字化潮流的前沿;它从一家小型的图书出版和印刷厂起步,现在的业务范围囊括了电视、图书出版、杂志出版、外包服务以及媒体俱乐部等众多领域。它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十万多名员工,它就是全球领先的媒体和服务集团——德国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 AG)。
在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间,“贝塔斯曼书友会”曾一度风靡中国,拥有150万会员,贝塔斯曼亦成为我国惟一批准可以在中国国内进行图书零售的跨国公司。然而,2008年7月,贝塔斯曼却突然宣布了终止书友会(即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全部业务的决定。贝塔斯曼集团将此决定解释为“在重新评估集团在中国的各项业务后做出的一项战略性调整”。然而,当时曾有媒体评论说:“书友会的失败在于没有及时与互联网结合,同时,贝塔斯曼作为一家外国公司,图书出版也遭遇中国政策方面的限制。”
近两年,贝塔斯曼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少人以为它全面撤出了中国。但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贝塔斯曼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如其全资子公司欧唯特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综合性外包服务领域就做得红红火火。多年来,欧唯特为国航等中国知名航空公司、为众多国际著名的化妆品品牌和一些高级汽车品牌、为国内外电子商务提供着物流、仓储、客服、营销、售后、ERP等各种商业和信息技术服务。
2008年,贝塔斯曼设立了亚洲投资基金 一只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投资的基金。两年来,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已在中国投资了四家本地企业和两家基金。前不久,它投资的提供汽车资讯和广告服务的新媒体“易车”(BitAuto)已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贝塔斯曼旗下古纳雅尔杂志集团和《瑞丽》杂志社合资的广告公司,近几年也业绩斐然;贝塔斯曼旗下电视集团RTL与我国几家著名电视台的节目合作,亦取得令双方皆大欢喜的结果;贝塔斯曼的全资子公司、全球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集团 兰登书屋和我国一些出版社的版权交流从未间断。
然而,目前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营业收入仅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左右,这显然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相吻合,如何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或许是贝塔斯曼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哈特穆·奥斯特洛夫斯基 (Hartmut·Ostrowski)去年12月北京之行的重要目的。
“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不仅仅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得非常快,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贝塔斯曼中国的核心管理团队就是清一色的本土化领导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断言:“电子出版是出版产业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就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前一天,他特地拜访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据随访人员透露,“他们就目前全球媒体产业十分关注的数字化发展趋势、版权保护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内容VS技术
《21世纪》:在你与中国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会见中,有没有谈到出版领域数字化的问题?贝塔斯曼是否会与中国有关方面在电子图书出版领域进行合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中国出版和销售图书,始终面临着图书物流方面的挑战。但眼下有了把内容数字化的技术,出现了不少新的电子阅读器,例如iPad, SonyReader, Kindle等等, 这为中国图书产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关于这些话题,我们和柳署长进行了交流。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传统图书还是电子书,它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价值体现在价格上。目前的情况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图书价格还是非常之便宜。所以,如果要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图书产业,必须要让消费者充分地认识图书内容的价值,我相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1世纪》:近年,新媒体风起云涌,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冲击,不少人认为,纸媒将逐渐消亡。但你在接受《法兰克福》记者的采访时表示:“50年后印刷的图书还会有。”信心来自何处?
奥斯特洛夫斯基:我认为传统媒体依然有很好的未来,因为只要有吸引人的内容,图书依然会吸引人们阅读。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吸引人的文章。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媒体的发展。电子阅读器和新的设备的发展,意味着媒体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不但向读者提供了更多样的渠道获得内容,也使内容制作过程更为经济、高效,这就意味着出版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6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65防伪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