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大模型建设赋能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天天时报网 2025-07-16 11:03:53
  •   文/郭舒怡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 郑照洲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现状

      大模型的技术演进。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是指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参数规模超过百亿级的深度学习模型。大模型的技术演进以Transformer架构(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为核心突破,通过自注意力机制与并行计算重构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框架,推动参数规模从亿级向千万亿级跃迁,催生出突破性的“涌现能力”——当模型参数跨越特定阈值后,其推理、逻辑分析等复杂任务表现呈现质的飞跃。

      商业银行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智能客服:工商银行基于昇腾AI平台开发的金融通用大模型,在2023年已将智能客服应答准确率提升至92%,实现7×24小时业务咨询与投诉处理自动化,日均服务量突破300万次。精准营销:平安银行构建的营销大模型,结合客户交易数据与外部舆情信息,实现理财产品个性化推荐,在2024年试点中使客户转化率提升37%。风控与合规决策:奇富科技与中信银行合作落地的RAG(检索增强生成)增强风控模型,通过实时检索监管文件库,自动拦截不符合《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的信贷审批案例,在2024年四季度减少人工复审工作量65%。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痛点

      金融科技冲击与竞争格局重塑。虚拟信用卡与互联网信用支付分流,互联网巨头通过虚拟信用卡(如花呗、白条)实现“无卡化”支付,凭借场景嵌入、审批便捷(线上秒批)和低运营成本抢占市场。相比较来看,传统信用卡因需线下申请办理、功能创新不足而处于劣势。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灵活贷款政策和低门槛吸引年轻客群,互联网银行则依托大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传统信用卡发起“降维打击”。

      产品服务创新滞后与客户需求升级。目前,多数银行信用卡的优惠活动仍以积分返现、消费折扣为主,缺乏差异化定位。而区域性银行模仿国有大行的管理模式导致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细分客群需求(如年轻用户、高端客户)。对于消费者来说,线上支付次数越来越多,信用卡需嵌入电商、本地生活等高频场景,但部分银行未能有效整合场景资源,导致用户黏性下降。随着时代发展,Z世代在使用信用卡时更注重即时权益(如免息分期、联名IP权益)和社交属性的特征,传统信用卡的“贵宾服务”模式吸引力减弱。而且大家都更倾向于使用手机解决银行卡相关问题,但中小银行App功能仍停留在基础服务,未能实现从支付工具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转型,部分银行线上获客占比不足50%,线下渠道依赖度高。

      大模型赋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技术可行性

      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赋能精准营销。大模型技术通过全链路数据分析重构信用卡营销范式,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模型可整合交易记录、消费场景及社交行为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动态客户画像,通过标签体系与智能决策平台生成千人千面的营销方案。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大模型生成营销文案并筛选最优方案,结合Midjourney(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工具)等工具自动生成图文素材,进一步赋能内容生产,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营销响应速度。技术实现上,需搭建一体化特征库平台,解决模型部署中的环境异构与数据割裂问题。为了平衡模型复杂度与实时性需求,需要采用MaaS(模型即服务)模式灵活调用算力资源。

      实时风控与复杂风险模式识别。大模型在信用卡风控中,通过海量数据挖掘与模式学习实现突破性提升。基于进件信息与实时征信数据,可以开发全文本序列反欺诈模型,例如通过单位名称识别可高效检测虚假资料,缩短审批周期并降低不良率。

      风险控制与反欺诈能力的优化。大模型技术在信用卡风险控制中展现出显著的技术可行性,正因其依托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可实时分析交易数据、用户行为及征信信息,精准识别欺诈模式。例如,广发信用卡凭借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业务上的出色应用实践,荣获2023年“点数成金”数字金融评优活动的“数字金融十佳案例”,该模型应用于客户交易数据流中,利用大模型技术学习大量交易文本数据,结合人工标签辅助的方法完成标签分类或新标签生成,显著提升了标签覆盖率,为后续客户行为分析、总结交易详情及识别潜在风险交易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大模型不仅提升了风险预警的实时性,还能通过动态学习优化模型参数,降低误判率,为银行节约风险拨备成本。

      “智能+信用卡业务”的新挑战与解决路径

      “智能+信用卡业务”的新挑战

      在用户体验方面,智能信用卡业务面临技术落地与用户需求错位的矛盾。尽管AI客服、智能账单管理等技术提升了服务效率,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显著瓶颈:例如,语音识别技术因方言或口音差异导致误判,而智能管家App因操作流程复杂、UI设计低劣及系统闪退等问题饱受诟病。此外,年轻用户群体(如Z世代)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激增,要求系统具备快速迭代能力,但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技术基础难以支撑敏捷开发,导致功能更新滞后。隐私保护问题也成为焦点,用户对AI技术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担忧进一步削弱了其对智能化服务的信任,形成“技术先进性与体验满意度”的割裂。

      智能风控体系需应对欺诈手段智能化与模型适应性的双重挑战。新型欺诈呈现团伙化、技术化特征,例如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身份,或通过中介代接催收电话规避监测,传统基于历史数据的风控模型难以实时识别此类变异风险。同时,模型依赖结构化数据的局限性凸显,其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如社交网络关联)的挖掘能力不足,导致团伙作案识别率低下。此外,实时风控要求毫秒级响应,但数据污染、计算资源限制等问题可能降低决策准确性。

      面对新挑战的解决路径

      多维协同破解智能信用卡用户体验服务瓶颈。技术侧强化语音识别的适应性,可以引入多模态交互与云原生架构提升系统稳定性;在隐私保护方面,可以融合联邦学习与透明化授权机制,平衡数据利用与安全;在体验优化方面,通过分层设计界面,建立“AI预判+人工兜底”的服务协同机制,动态匹配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技术落地精准性、服务颗粒度、生态开放性的多维提升,逐步消解用户信任危机,实现“技术价值—体验满意度—商业可持续性”的闭环增长。

      多模态智能风控与动态防御体系构建。技术层面,结合多模态大模型(如视觉、声纹、微表情识别)增强对AI换脸、假人骗贷等技术的识别能力;数据层面,引入多项安全技术保障非结构化数据(如人脸图像、通话记录)的安全挖掘;实时响应层面,搭建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结合的架构,实现毫秒级风险决策,并通过主动式交互验证(如动态问答、行为轨迹追踪)提升拦截精准度。通过上述技术融合与体系化升级,可突破传统风控的静态依赖,实现风险防控的主动化、精准化与可持续化。

      未来,大模型在信用卡业务中的应用将围绕多模态融合、可信计算与生态协同展开,利用文本、图像、语音跨模态交互能力,推动客户服务的沉浸式体验升级;同时,通过智能体协作机制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最终推动信用卡业务向智能化、个性化与合规化深度转型。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利率市场化催生商业银行经营范式变革
  • 大模型建设赋能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
  •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的转型
  • 张 楠:AI 时代让每个人的想象都有“视觉语言”
  • 徐传陞:做投资要选好跑道 有所为有所不为
  • 董 明:边界管理是管理艺术中最重要的
  • 张继学:电梯广告投放的黄金法则
  • 主编推荐 ...
  • “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

  • 持续打造健康家电,云米科技如何突出重围?

  • 开创历史新高 iQOO 8系列多平台全价位段销量和销售额双冠军...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6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65防伪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