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说事拉理>正文
  • “非领导权力”的“服众能力”

  • 责任编辑: 2011-01-28 22:15:01
  •   一、终审发稿人的能力和水平,不会因为领取了“资格证书”和获得聘任而“自动提高”,只有正视知识缺陷,扎扎实实地苦学苦钻,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为了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我想告诉大家22年前我在审发稿件岗位上遇到的、令我终生受益的一件旧事。

      1985年初,我从山东分社调到总社工作,担任总编辑室副总编辑,10个月之后,又担任总编辑室总编辑。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理论水平和审阅稿件的能力远远没有跟上。我对摄影报道很不熟悉,对技术问题非常陌生,对国际问题知之甚少。1985年4月,我开始独立值班发稿。一天夜里,国际部一位同志收到一篇关于美国问题的稿子,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敏感,需要找值班副总编辑商量。当时,总编辑室有两位副总编辑对国际问题比较熟悉,这位同志想把稿件送给这两位副总编辑中的一位。他先打了个电话到总编辑室值班室,问晚上哪一位副总编辑在值班。当秘书告诉他我在值班时,这位同志说:“那就算了吧!”

      “那就算了吧!”这5个字,简单明了、含义深刻。据我了解,国际部的这位同志是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关于美国问题的敏感稿件,连他都觉得“拿不准”,而我原本是一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农村记者,对美国问题连“一知半解”的水平也没有达到。凭借少得可怜的知识储备,怎么能对美国问题的报道作出准确判断呢?即使这位同志当天晚上把稿件送到我的手里,我也处理不了,还得请教熟悉情况的老同志。“那就算了吧!”这句话蕴含着对我的了解、理解、体谅、期待与鞭策,决不能误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独立值班发稿后遇到的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震动,它促使我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绝不会因为职务的提升和岗位的变动而“自动提高”。如果不想方设法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造诣”,就很难取得审发稿件和组织指挥报道的发言权,就会成为“徒有虚名”的业务领导干部。

      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我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先从国际问题入手。我请军分社的同志帮我从部队测绘部门找来一个很大的地球仪,放在写字台的一角,经常转动、查看。国际上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重大事件,我都让值班秘书把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料借来,仔细翻阅。有时外事局安排我会见外宾,会见前几个小时,我从国际部资料室借来几大本资料,尽量熟悉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突击充电”。我还向熟悉某一国家和地区情况的编辑、记者请教,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专题思考。对于摄影报道也是如此。我借阅过不少资料照片,阅读了许多摄影理论著作,刻苦研究摄影工作规律。从1986年开始,我陆续撰写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和新闻摄影改革》《电视的冲击和报纸总编辑的慧眼》《新闻照片的思想内涵》《捕捉改革大潮的精彩瞬间》《把正在发生的事件摄入镜头》《“摄影形象”:一个值得精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等摄影理论文章。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对弥补我的知识缺陷起到了促进作用。

      提高造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间里,某一方面的知识缺陷刚刚得到弥补,新的知识缺陷又会暴露出来。最近几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缺陷越来越多,破解难题的能力同党的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破解报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就会进入一个平台期,事业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倍努力,在提高造诣上下苦功夫。2004年,为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阅读了《增长的极限》和《B模式》;2005年,为了研究新华社在展示国家形象方面应该肩负的责任,我阅读了《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和《交流学》;2006年五一节之前,为了组织指挥“长假与休闲学”专题报道,我阅读了与“休闲学”和“闲暇学”有关的论著。今年2月上旬,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学习期间,又阅读了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学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联系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实际,写了一篇题为“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的学习笔记。我之所以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寻找新启发,不敢稍有懈怠,主要是担心自己“能力”和“造诣”的停滞或滑坡,会成为新华社新闻业务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2年值班发稿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审稿人履行职责的过程,就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能胜任到基本适应”的过程。对于终审发稿人来说,“适应”的状态是暂时的,“不适应”的状态则是经常的。不断克服“能力”不足的弱点,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开拓进取,力求把奉献、贡献和造诣统一起来,这应该成为终审发稿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认真研究“非领导权力”的“服众能力”,凭借自己高尚的品格、过硬的作风、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逐步赢得编辑、记者的尊重,这是终审发稿人在“非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新华社实行终审发稿人制以来,一些人误认为“终审发稿人没有什么实权”。这一误解,影响着终审发稿人创造性的发挥。

      《新华社终审发稿人管理规定》指出:社长、总编辑授权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室负责人行使对全社各编辑部、社办报刊和其他各业务部门送审稿件的终审权;各编辑部主任行使对本部门新闻信息报道的终审权。编辑部主任授权编辑部其他终审发稿人行使对本部门各类稿件的终审权。担负终审发稿任务的驻外总分社(包括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分社)社长行使对总分社各类稿件的终审发稿权;总分社社长授权分社其他终审发稿人行使终审发稿权。

      从上述规定来看,终审发稿人肩负着艰难而又繁重的签发、终审稿件的任务。概括起来,至少有三种权力:一是代表编辑部主任和分社社长行使新闻信息报道的组织指挥权;二是代表编辑部主任行使对新闻信息稿件的选择取舍权;三是代表编辑部主任行使对新闻信息稿件的审改签发权。终审发稿人的三项权力,直接影响着新华通讯社引导舆论的方向、力度、水平和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终审发稿人和采编业务签发人手中的笔分量重千斤:笔系改革、笔系发展、笔系稳定、笔系党和人民的祸福。难道这还不算“权重如山”?

      最近,我阅读了《非权力领导力与服众能力》一书。作者认为,所谓“非权力领导力”,主要是指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良好素质和行为,促使大家团结起来、艰苦奋斗的一种凝聚魅力。这种“服众能力”与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以领导者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为基础而产生的。“非权力领导力”的构成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领导者的品格因素。

      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这是决定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服众能力”的根本因素。

      2. 领导者的知识因素。

      有丰富知识的领导者,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也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使人们对其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而也就会增强领导者的号召力。

      3. 领导者的才能因素。

      有才能的领导者会给工作群体带来成功和希望,使人们对其产生一种敬佩感。

      4. 领导者的感情因素。

      尊重、理解、信任,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感染力,使大家心甘情愿为共同理想、共同事业而顽强拼搏。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就是想让更多的终审发稿人注意提高“非领导权力”的“服众能力”。终审发稿人应该凭借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知识、能力,赢得编辑、记者的信赖与尊重,进而把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谁能够领悟“非领导权力”和“服众能力”的真谛,谁就会在审发稿件和组织指挥报道的岗位上健康成长。

      三、终审发稿人既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要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既要认真“督战”,又要习惯于“带兵打仗”。只有通过组织指挥重大报道的实践,才能提高本领、增长才干。

      为了组织指挥重大战役性报道,这些年我阅读了一些军事学著作,包括《战争论》《战略学》《战役学》。在这些著作中,有三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兵无强弱,强弱在将”。这是我国清代学者魏源的观点。徐向前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更加直白,他说:“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没有不能打仗的兵。”二是指挥员的品格。古罗马的塔西佗说:“适于将军的条件是:果断、慎重。”拿破仑说:“诸将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头脑冷静,如此方能认识事情的真相。”三是“指挥就是预见”。这是苏联的什捷缅科将军的观点。他说,“卓越的统帅都有高度的预见性”。以上三条,就是终审发稿人的“为将之道”。

      终审发稿人不仅要“督战”,而且要“带兵打仗”,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 终审发稿人是按照较高的标准选拔出来的,这部分同志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相对较高。数百名业务骨干亲临一线,直接策划、调度、组织、指挥新闻信息报道,有利于提高全社新闻信息报道的总体水平。比如,江苏分社的同志建议就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研发式”讨论和论证,提出新的报道思路。终审发稿人和采编业务签发人要围绕这个问题认真思考,最好能记一些“学习笔记”。适当时候,新华社总编室要组织大家进行专题研讨,争取在报道上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2. “带兵打仗”与“督战”“观战”不同。

      “观战”的人把自己放在“作战部队”之外,“带兵打仗”的人则把自己放在“兵头”的位置上。不论终审发稿人的行政职务和业务技术职务有多高,他们都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兵”,顶多是一个“大兵”。他们同编辑、记者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道研究受众需求和群众需要,一道策划重大典型报道、热点问题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正因为如此,他们同编辑、记者的心贴得比较近,对编辑、记者的困难比较体谅,对编辑、记者的愿望比较清楚,对编辑、记者的理想和追求也比较容易理解,不容易犯脱离群众的毛病。

      3. 经常“带兵打仗”的终审发稿人,大都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比较尊重实际。

      古今中外一些叱咤风云的将帅虽然很少阅读哲学名著,但他们大都不敢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制定的作战方案和下达的作战命令必须经受战场的检验,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导致惨败,甚至全军覆没。终审发稿人组织指挥新闻信息报道,同样要经受用户和受众的检验,有时还要经受历史的检验。一旦出的思路和题目脱离了实际,第二天媒体用户和受众就会提出意见。正因为如此,经常“带兵打仗”的终审发稿人把“下情”和“实际”看得很重,不容易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毛病。

      4. 倡导“带兵打仗”,有助于提高终审发稿人的实战本领。

      “观战”的人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眼高手低”。在我们国家,对足球最有见解的,不是施拉普纳和米卢,而是看台上喜欢指指划划的人,他们清醒地知道,射门球员起脚时,如果向右再偏那么一点点,球就不会打在左边的门柱上。“带兵打仗”的人,眼低了固然不行,手低了更加有害,必须做到“眼高、手高”。这四个字“逼”着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因而成为终审发稿人提高实战本领的一种巨大推动力。

      终审发稿人是新华社最辛苦的一个群体,是“重脑力劳动者”。在值班发稿和签发稿件的过程中,大家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许多问题、许多稿件,我们必须作“两难判断”“两难选择”,精神负担和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强调终审发稿人的岗位优势。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了解全局,视野开阔,容易积累经验、提高造诣。这个岗位是中青年同志施展才华、作出贡献的大舞台。对这一点,我们要倍加珍惜。

      衷心希望大家忠实履行职责,认真审定和签发每一篇稿件。在此基础上,“身先士卒”“带兵打仗”,经常帮助一线记者、编辑出思路、出题目,组织经营重点稿件,破解新闻信息报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果新华社数百名终审发稿人在值班岗位上的每一天、每一周都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带领广大编辑、记者同西方大通讯社展开竞争,那么,这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所带来的,就不仅是新华社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的增强,而且会为新华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三五年或者七八年之后,当各位终审发稿人回顾在审发稿件岗位上的日日夜夜时,非常希望大家能对自己说一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作者是新华社总编辑,本文是作者2007年4月20日在新华社终审发稿人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

      新华社驻外机构建立60 周年

      5 月 31 日,纪念新华社驻外机构建立 60 周年座谈会隆重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外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指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0 年来,新华社在驻外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在国际舆论中发出我们的声音,为推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表示:新华社驻外机构建设要在过去60 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把世界性通讯社的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作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忠实履行职责,不断开创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的新局面。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中国日报社总编辑朱灵和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外交部、公安部、中国记协、外国专家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新华社发)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易不易、难不难,只在中间颠倒颠】写给奔波在学
  • 为什么给员工涨薪后却有人辞职了
  •  一个人的成功非常关键的要素叫意志力
  • 那场大病改变了我: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   
  • 80%消费需求的产品失败了:市场调查结论要考虑缩小
  • 龙之媒书店的19年及二次创业失败:“我”局限了我
  • 越是在恐惧和焦虑弥漫时,越要心中有期望
  • 一线炮火,一把手要听得见;客户的呐喊,一把手要听
  • 主编推荐 ...
  • “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

  • 持续打造健康家电,云米科技如何突出重围?

  • 开创历史新高 iQOO 8系列多平台全价位段销量和销售额双冠军...

  • 最新人物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 本站隶属于中國防偽碼查詢中心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766923 China anti-counterfeiting code inquiry Centre Limit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1

      · CopyRight 2008-2017,Powered By http://www.95365.org Inc.All Rights Resered QQ:824336698 邮箱:fangweima@163.com 电话:4001153315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北京网络公安 国际联网备案 北京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365防伪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     京ICP备09014703号